技能培训

记者真的会被AI取代吗?

来源: 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:22

点击上面蓝字关注“活力兴和”

有人说,现在做新闻不过是一份糊口的职业;还有人说:“学新闻的孩子该被打断腿”;甚至有人断言:“新闻已死”。

让我们用几个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
都贵玛(右)给扎拉嘎木吉看她最近关注的新闻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
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都贵玛“人民楷模”国家荣誉称号。都贵玛是乌兰察布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一个牧民,20世纪60年代初,年仅19岁的她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。正是通过记者的镜头和笔触,伟大的“草原母亲”都贵玛才被大众所熟知,无数读者正是因为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报道,才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汲取了无尽的力量。

2021年11月8日,乌兰察布日报社收到了一位种植户送来的锦旗,上面写着:媒体助农有担当,为民办事您在行。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种植户的辣椒滞销了,万般无奈下他选择寻求媒体的帮助。得到线索后,乌兰察布日报记者迅速来到现场了解真实情况。当新闻发布后,这批滞销的辣椒很快就销售一空了。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:居民家下水管道经常返水,平房区生活垃圾乱放,“煤改电”设备不能用怎么办......在关乎民生的种种问题上,总有记者冲在前方的身影,让无力者有力。

至此,新闻人的心中应该有答案了。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,虽然日新月异的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颠覆、重构新闻传播业,但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真知灼见却可以挣脱时光的束缚,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,熠熠生辉。

在这个信息过载、众声喧哗 的时代,我们受够了制造矛盾和对立的“咪蒙”们,我们受够了毫无营养的八卦营销号们,我们受够了虚假难辨耸人听闻的主播大V们,我们也受够了在镜头前卖力表演的“东北雨姐”们。

虽然技术和流量激起的泡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但泡沫底下的深潭却不为所动。那不为所动的正是新闻的底色,也正是人们急切渴望的权威的声音、专业的坚守,以及更具故事感染力、传播穿透力的新闻。

所以,记者不会被取代,记者也无法被取代。新闻的生产不是靠算法和程序设定,而是靠记者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依归。新闻的生产不是靠MCN机构断章取义的编造,而是记者凭借自己的学识、思考和判断对真相的挖掘。

李大钊书赠杨子惠对联。

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。李大钊当年在革命途中写下这副对联,告诫志同道合的战友,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,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。如今,这依然适用于褒奖那些坚持新闻理想、站在时代前沿,用手中的笔服务社会大众、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记者。

所以,记者与其被技术推着跑,倒不如主动慢下来、沉下来,一笔一画,一言一行,用手中的镜头和笔,作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、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。

来源/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

审核/王远飞

终审/李豪 常秀娟

新闻热线/ 0474-7215507

投稿邮箱/ xhrmt2019@126.com

声明:兴和县融媒体原创稿件

微信公众号

《兴和新闻》查看更多上级媒体看兴和 | 兴和县:代表委员“零距离”见证法院执行行动查看更多部门动态 | 废旧农膜“不流浪” 人居环境增颜值查看更多二十四节气 | 今日立冬查看更多

注意!资格考试,11月8日起开始报名→查看更多

原标题:《记者真的会被AI取代吗?》

    相关文章

    上一篇: 2022年文科男生有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
    下一篇:新闻学自考本科考哪几门?难吗?

    Copyright ©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2024082774号